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把能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
中国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来了一个砍柴人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见他弹琴张嘴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想表现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俞伯牙想我再来一段,我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弹什么,人家砍柴的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什么意思,于是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钟子期就死了,之后不管俞伯牙弹什么没有人可以听懂。最后俞伯牙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就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于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这两个词语,这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啊!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一晃人类文明过了两千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好像就一点儿都没变。两千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还有很多人觉得音乐这玩意儿高深难懂,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欣赏。而我之所以提出“音乐何须懂?”,其实是想在这个标题下面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听不懂音乐。
我们的研究生曾经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很大样的对比性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那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中,“听不懂”、“不知道音乐表达什么”占了很大的百分比。其实做这个调查之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经典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啥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面装模作样地很尴尬,因此一般遇到这种机会也不爱去。有时候电视台、电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上去没什么意思,赶快就转台了,有时候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人家就说风凉话“你听得懂吗?听不懂装什么高雅啊?装相。”
很多人有这种经历,我从小是学钢琴的,在自己身上就发生过类似的故事。那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已经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了,当时正在练习《夕阳箫鼓》(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叫法是《春江花月夜》)。这一天我正在练琴时,父亲来到我旁边,我这位作家爸爸说,“这个曲子你弹了这么久了,你给我说说,这里哪个地方表现了春、江、花、月、夜?搞音乐的,你给我讲讲吧?”当时可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什么都答不上来。我父亲非常不满,“哼,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听到别人说这个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当时,我真的非常难受。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音乐里面来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后面蕴含着一个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所以,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两千年前俞伯牙找不着知音,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音乐。在座的听不出来,我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别是我刚上中央音乐学院头两年,脑袋上扣了一个大帽子以后,一度搞得我非常苦恼。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的课,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当时一想,哎呀,就为了这么点简单的事苦恼了自己这么多年,实在是太亏了。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也不用学什么音乐美学,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够想通这个道理。